🔥 Rust 还是停留在“重写各种软件”的阶段吗?
📦 Rust 重写浪潮的来龙去脉
Rust 自 2015 年稳定版发布以来,最大的标签之一就是——安全、高性能、无 GC。
于是开发者们的第一反应是:
“这个 C/C++ 写的东西,能不能用 Rust 重写一遍?”
这几年我们见过的例子包括:
ripgrep(grep 替代品)
bat(cat 的彩色版)
fd(find 的替代)
alacritty(GPU 加速终端)
zellij(终端复用器)
tauri(桌面应用框架)
各种浏览器组件(Firefox、Servo、WebRender)
一时间,Rust 圈子里“重写”成了潮流:
优点:安全 + 速度,代码可维护性强
缺点:很容易陷入“造轮子循环”,没做出新的大生态平台
🕵 为什么看起来还停在这一步?
语言年轻:Rust 生态没几十年的积累,大项目需要时间沉淀。
吸引的开发者类型:很多是系统派、性能控,他们天然喜欢替换底层工具。
学习曲线陡:Rust 写业务代码的门槛高,导致创业团队更倾向于用 Go、TypeScript、Python。
平台化项目少:相比 Java(Spring)、JS(Node.js)、Python(Django),Rust 的“大一统”框架和平台不够多。
📈 变化的迹象
虽然“重写”依然是 Rust 新闻的常客,但近两年已经有一些脱离“工具替代”的趋势:
Bevy(游戏引擎)
SeaORM、Diesel(数据库 ORM)
Dioxus、Yew(Web 前端框架)
Embassy(嵌入式框架)
Rust for Linux(直接进内核)
这说明 Rust 正在尝试从“替代”走向“创造”。
💡 结论
Rust 依然有不少人在重写各种已有软件,这是社区的“舒适区”。
但,已经开始出现原生用 Rust 开发的、完全新领域的平台和框架。
未来 Rust 要真正跨入主流业务开发,还需要更多“从零创造”的杀手级应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