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软宣布终止 Windows 10,Linux 迎来“爆发窗口”?本来以为win10会是最后一个版本呢
微软已经正式宣布:从 2025 年 10 月 14 日起,Windows 10 将不再获得官方支持。这一消息对全球仍在使用 Windows 10 的数亿用户来说,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节点。人们不得不开始思考:是继续投资于微软的生态,升级到 Windows 11?还是考虑其他可能的替代方案?为什么升级到 Windows 11 不那么容易?
很多用户手里的设备,尤其是 2017 年之前购买的老旧电脑,虽然性能依然不错,但却无法满足 Windows 11 的硬件门槛。最关键的两个要求是 TPM 2.0 芯片和启用 UEFI 安全启动。这两个功能在过去并不是标配,也意味着很多老电脑即使运行正常,也被“拒之门外”。换句话说,微软并没有在操作系统层面“逼你换电脑”,但通过硬件门槛,实际效果是差不多的。系统不能更新,也就无法获得最新的安全补丁和功能支持。长远来看,这对普通用户和中小企业来说,都会是个隐患。Linux,可能的“意外受益者”
正是在这个背景下,Linux 被不少人视为一个新的希望。不同于 Windows 的强制硬件升级策略,Linux 对硬件的要求一向比较友好,许多主流发行版可以在十多年前的电脑上流畅运行。更重要的是,Linux 本身开源、免费,没有广告,也不强制收集用户数据。对那些不愿意频繁换电脑的用户来说,它是一个值得考虑的替代方案。“End of 10” 倡议:老电脑的新生
在这种大环境下,一个名为 “End of 10”(终结 Windows 10) 的倡议悄然发起,背后是一些开源支持者、环保团体和本地电脑修理店的联合行动。他们的核心理念很简单:旧电脑不该因为系统停止支持就被扔掉,而 Linux 正好可以让这些设备焕发第二春。- 赋能用户:提供详细教程、迁移工具和入门引导,让普通人也能顺利从 Windows 10 过渡到 Linux。
- 倡导环保理念:一台笔记本电脑的碳排放中,约有 75% 来自生产过程。多用几年,就能大幅减少资源浪费。
- 建立社区支持网络:他们也在推动建立一些本地的“维修站”或志愿者支持点,比如社区里的电脑义修活动,让用户在遇到问题时能获得面对面的帮助。这样一来,转向 Linux 就不再是一件需要独自摸索的难事。
为什么说 Linux 是一个可行的替代?
虽然很多人对 Linux 仍然抱有“复杂”“难用”的刻板印象,但其实现代 Linux 发行版已经非常成熟。比如 Ubuntu、Linux Mint、Zorin OS 等都提供图形界面、应用商店、自动更新等功能,普通用户基本可以“即装即用”。- 隐私保护:不像 Windows 那样频繁上传使用数据;
但 Linux 真能抓住这个机会吗?
现实来说,我们不能指望会有“百万用户大迁移”那么戏剧性。对于大多数普通用户来说,学习一个全新的操作系统始终是有门槛的。再加上很多人在工作、学习中依赖特定的 Windows 软件,这种“切换”的阻力不小。但这次情况不太一样。微软的“强推升级”策略正在动摇一些用户的信心,特别是那些环保意识强、对隐私比较在意,或者只想让旧电脑继续发光发热的人。哪怕只有 5% 的人选择尝试 Linux,这对于开源生态来说,都是一股新鲜血液。来自:Linux迷
链接:https://www.linuxmi.com/windows-10-end-2025-10-14.html